#

整理婆婆的遺物,讓我學會寬容看待母親這個角色 | 雙寶娘



婆婆去世後,我被奉命整理遺物。

能被賦予這個責任,我深感榮幸,那代表一份深深的信任,而且體貼老公和兩個哥哥仍處在脆弱狀態,婆婆所使用過的身邊物品、衣服,所有的東西都帶著家人的回憶與懷念,因為擔心三兄弟會睹物思人,我很快就答應這個來自長輩的請求。

婆婆的遺物大多是衣服,總共有2個衣櫥的數量,衣服很明顯分成2大類型。

一類是屬於隨性風格,牛仔褲跟T裇,這是她平常最常穿衣服,自從我認識她以來,她都是這種中性打扮,所以我一直認定她就是一個個性直爽的女性。

另外一類則是非常女性化的衣服,有很多蕾絲跟花邊的衣服,數量遠遠超過第一個類型,可是我只有在自己的婚禮上看過婆婆做這種打扮,其他時間根本沒有機會看她穿過。

 

如果平常沒穿,為什麼數量這麼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婆婆生長在務農家庭,是家族中第一個子嗣,加上從小身體不好常常生病長得又漂亮,長輩對她又憐又疼,不像其他的手足必須從小學習分擔家務、農務,可 婆婆的兄弟姐妹們不旦沒有埋怨婆婆,反而都很尊敬、愛護婆婆,實在難能可貴。

這樣的她在結婚之後,命運卻是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公公英年早逝30歲就走了,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呦呦待哺。

一個女人要養大三個孩子非常不容易,婆婆曾經告訴我,為了趕工作總是2、3點才睡,可是6、7點就要起來為孩子做早餐、送孩子上學,明明已經睡眠不足了,她卻常常為了煩惱錢不夠用而失眠,於是偷偷放了一瓶酒在床底,喝酒配安眠藥強迫自己入睡。

單親媽媽的身份,讓她不得不放棄女性化的那一面,只能做中性的打扮,好讓自己看起來更俐落、更堅強,才能保護三個孩子順利長大。

另一個原因是根本沒時間和心思去打扮,工作和照顧孩子佔去她大部分的時間,只能犧牲自己顧全大局。

可是終究抵擋不了自己內心中最深沉的想望,只要看見蕾絲和花邊的美麗衣服,還是會忍不住想要購買,這些美麗的衣服被她珍惜地收在衣櫥中,有幾件衣服看得出來都經過細心的整燙,可惜主人穿的機會卻是那麼少。

婆婆珍藏的衣服洩露了她想當自己的慾望,即使現實是這麼的迫不得以,她卻從未放棄追求自己。

這也讓我想到自己的人生故事,生完雙寶後被醫生診斷出免疫疾病,這種病可大可小,未發病之時外觀就跟正常人沒兩樣,可是一旦發病就可能迅速失去性命,雙寶爹希望我把工作辭了好好照顧身體,幾經考量我終於辭了公幼老師的工作。

一開始為了不讓大家擔心,我總是說是為了跟隨先生來大陸生活才做此選擇,只有少數幾個親友知道我身體的狀況。

隨著時間久了,連當初知道實情的人,都忘記我是為了自己才辭掉工作,一致覺得我是因為母親這個身份,才捨棄做自己的事業,每當大家說起這個狀況,總會忍不住說:

「為了孩子捨棄自己的工作,雙寶娘真是個好媽媽」

「為了成就老公的事業放棄台灣的生活,雙寶娘真是個好太太。」

我終究是個傭俗的平凡人,無法抵擋自己的人性上的弱點,聽到這樣的讚美之詞也忍不住飄飄然,而忘了要解釋辯駁,況且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媽媽形象就是「犧牲與奉獻」,不如就這樣將錯就錯,順理成章地戴上這頂大家為我加冕的桂冠。

我滿足了一己之慾,卻沒考慮過老公和孩子的心情,他們這一生都要背負著「老婆/媽媽是為了我才捨棄做自己」的重擔,也許他們會感激我的付出,但只要想到我的時候都帶著一份愧疚,這種揮之不去的壓力難道是我想給他們的嗎?

一想到我口口聲聲說愛著家人,卻幹了這樣的事情,就忍不住面紅耳赤、臉頰發燙。

事實上,我跟婆婆一樣,從未停止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兩年前開始在網路上寫作就是最好的證明,只是我從未大聲告訴大家想做自己的渴望,敢做不敢當,用犧牲與奉獻來包裝自己身為母親的形象。

如今,當我赤裸裸站在死亡的面前,才看清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中國作家李筱懿,曾經在「我們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媽媽」這篇文章中提到一段話:「中國人特別人善於把一段關係沉重化和複雜化,是父母就得永遠奉獻,是朋友就要兩肋插刀,是老公就得終身套牢,是媽媽最好最大的限度這是放棄自我。

在這樣的社會文化之下成長,大部分媽媽也認為,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喜好,就是不能委屈到孩子。於是把孩子當第一順位,老公當第二順位,把最好的都給了家庭,這麼做有帶來幸福快樂嗎?

可惜往往事與願違,這樣犧牲奉獻的結果,很大可能會養出自我中心的孩子、寵出不尊重你的另一伴,然後得到一個和社會脫節的妳自己。

當妳終於覺醒,開始努力追求自己,又會得到眾人罵妳自私媽媽的罪名,就像兩年前大家知道我開始寫文章,幾乎每個人劈頭問我的第一句話是:「那你拿什麼時間來照顧孩子,孩子該怎麼辦?」

同樣的一句話,卻鮮少有人拿來問一個在事業上衝刺的爸爸。

大家總是認定,爸爸的身後有妻子可以支持,卻忘了用同樣一套標準來對待媽媽。

藝人伊能靜在TEDXWOMEN的演講中談到自己離婚後的心路歷程,離婚之後她一直飽受道德撻伐,所有網路上暴力語言都在指責她是一個自私的母親,因為忍受不了壓力,她去看了心理醫生拿了安眠藥打算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做傻事之前,她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跑去印度追尋自己,尋找在她生命中所有沒有解答的難題。最後,她得到一個覺悟,她之所以會這麼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一切的主因都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從小對她說,媽媽會過得這麼辛苦,一切都是妳不是個男孩,所以爸爸離開了我們。

她從14歲就開始當藝人養家,打算擺脫這個母親給她的罪名,卻始終解不開母親對她的怨懟,也間接影響了她後來的感情觀和價值觀。

印度之旅的老師,要求她打電話和母親和解,她也照做了,後來更透過演講和寫作放下了社會、家庭給她的罪惡感,最終尋找到自己想要生活,重新獲得了幸福。

 

為何成為母親這個角色之後,我們必須和「做自己」做搏鬥?

除了來自父權社會的影響,其實很多時候是女人在為難女人,甚至媽媽本身的自我要求過高,能不能行行好,我們放過自己,也放過所有同是母親這個角色的媽媽們。

遺物整理不只是清理亡者留下的有形之物,更令我好好梳理了自己的人生觀,透過身體的勞動擺脫親人已逝的哀傷,也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用全新的角度寬容看待母親這個角色。

婆婆的故事寫下了結局,屬於我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續,努力享受生活、勇敢追求自己,將會是我未來人生故事的精神主軸。

謝謝婆婆,這是您離去之後所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

本文寫於2017/2/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