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憐,媽媽最好用也最危險的安慰劑 | 雙寶娘



有次和幾個上海的台灣媽媽聊天,一個「新人」媽媽剛從台灣搬來上海定居,她說剛來上海時碰巧是天氣最冷的時候,她和一雙寶貝都因為天氣不適應重感冒,先生工作忙碌能幫到她的地方有限。


有天她一個人準備帶孩子去看病,在陰冷潮濕的上海街頭,她左右手各掛著小孩還有媽媽包,突然之間鼻水流出來,她甚至無法空出手來擦鼻水,不禁悲從中來,非常想念台灣的家人和方便的生活環境,忍不住覺得自己好可憐掉下眼淚。


沒想到此言一出,現場所有的媽媽包含我都默默點頭,我還跑過去給「新人異鄉媽媽」一個擁抱,自憐的情緒對媽媽們來說實在太熟悉了,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曾經有過這種情緒。


雙寶兩歲時,爸爸獨自遠渡重洋過來中國工作,我則留在台灣照顧婆婆和孩子,成為留守家庭的一家之主,帶孩子出門只要看到其他家庭全員出動,或是因為教養孩子遇到困難時,我都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憐情緒,如果再碰巧自己生病,那種「我真的好可憐」的情緒絕對會泛濫成災,和老公視訊時常常未語先垂淚。


後來,好不容易一家在異鄉裡團聚,仍然無法擺脫那種自憐的情緒。剛來中國時,我們一家居住在北京,北京算是中國的北方,夏天只有短短的兩個月,雖還有春秋,但溫度對台灣人而言都算是冬季,北京入冬室內都會供暖,造成室內外溫差非常大,身體無法適應溫差的我,在那一年內常常昏倒,這讓我感覺非常不安,總是擔心自己獨自帶雙寶會昏倒,加上剛來中國被人販子拐騙小孩的新聞嚇得不輕,有陣子甚至不敢一個人帶雙寶出門。


因為這樣,自憐的情緒簡直雪上加霜,越來越嚴重,自憐彷彿是顆種子,已在我內心發芽茁壯,但最慘的莫過於,我非常討厭這種狀態下的自己,它讓我覺得自己很沒用,不斷產生自我懷疑,為什麼我走到哪裡都免不了覺得自己很可憐,我真的那麼可憐嗎?為什麼我會對自憐這麼反感,自憐有沒有正面的價值呢?


自憐的起因及正面價值

人類需要的同情,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許多,這點從孩子身上就看得一清二楚。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以下的經驗,幼童在生病受傷時,都喜歡跑來跟爸媽尋求慰藉,孩子最常做的就是跟爸媽「展示傷口」,「媽媽,你看我這裡受傷了,好痛喔!」再搭配一個楚楚可憐的表情,大部分的爸媽們都沒辦法招架這種情形,會順勢給孩子安慰,「真的欸,好可憐喔!媽媽幫你擦藥好不好。」有時候孩子連藥都不想擦,就滿足的揚長而去,他已得到想要的安慰。


以前在幼兒園當老師時也觀察到一點,孩子們特別愛得到老師貼的「OK蹦」,那個小小的「OK蹦」就是老師同情的代表,可以貼著OK蹦就像帶著老師關愛的眼神四處走動,是讓孩子很驕傲的一件事情。


如果能從他人身上得到足夠的關心和安慰,其實根本就不需要自憐。反過來說,自憐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憐愛,抑或是當自己得不到需要的愛時,自己給自己的同情。明代馮小青的詞「瘦影自憐秋水照, 卿須憐我我憐卿」完全點出自憐的起因。


這是人類與生俱有的保護機制,也許會招致反感,但它能避免我們被生活產生的挫折所吞噬,生活向來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無人同情時給自己最溫柔的憐憫,是自我保護最好的證明,也是自憐產生的原因以及正面價值。




媽媽沉迷自憐帶來的危險

雖說自憐是人類最好用的保護機制,讓我們免於讓小小傷心,造成心靈的巨大傷害,但過度沉迷還是會帶來傷害,舉個在媽媽身上常看到的情形:



「爸爸答應媽媽說假日由他來帶孩子,讓媽媽去休息,但是爸爸帶孩子的方式讓媽媽放不了心,首先,放任孩子瘋狂玩電子產品,加上三餐都是外食,爸爸不開心媽媽總要堅持自己是家庭的中心,而媽媽內心也覺得很委屈,為什麼自己這麼認真教養孩子,爸爸都沒有看到她的努力,更何況她才是那個為家庭付出最多的那個人,太不公平了!為什麼爸爸可以這麼隨便。」


「媽媽為了照顧孩子辭掉工作,但全職媽媽的生活遠比想像中的忙碌苦悶,常常為了孩子的一點事情產生情緒上的起伏,跟老公述說卻只得到一句『妳想太多了』,媽媽覺得自己犧牲了事業,成就家庭的美滿幸福,老公跟孩子卻沒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因此感到很失落。」


《這不是沒關係》試讀本:正視這些暴力,才能避免下一次傷害


立即索取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來,當媽媽沉迷自憐,長期不試著轉換這種情緒,往往會將自己推向受害者的角色而不自知,為了家庭而犧牲了自己沒錯,卻無限膨脹自我,導致看不見其他家庭成員的付出,漸漸地會過度依賴這種高度的自我安慰功能,而脫離了現實情況。


媽媽如何避免沉迷於自憐

那媽媽如何避免沉迷於自憐呢?以下是我想到的幾個方法。

1.     放手並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選擇


在上面2個例子中,其實爸爸也有自己帶孩子的方式,媽媽應該要放手給予尊重,孩子天生有種雷達,可以自動轉換面對不同人要用什麼姿態,適時的放手不僅讓媽媽有時間照顧自己的需求,同時也是尊重爸爸這個角色在家庭裡的地位性。


2.     媽媽有需求時請明確地表達出來


而當媽媽自己迫切需要身邊人的安慰時,請「明確地」表達出來,台灣女人選老公的標準大多是忠厚老實,這類型的老公很難觀察到妻子的挫折並主動給予安慰,既然有需求,就明白對老公說:「可以說幾句安慰我的話嗎?或者給我一個擁抱親吻,我需要你的鼓勵…」等等。


3.     放棄比較的心理


會產生自憐的情緒,往往是因為有了比較的心理,比方說看到上班族媽媽在工作上呼風喚雨,全職媽媽就產生自卑的心理,覺得當初若沒有放棄工作,如今可能比她更有成就;看到全職媽媽可以專心照顧孩子,上班族媽媽就產生羨慕的情緒,覺得自己要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實在疲累不已。


這是因為我們都只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卻望不見別人辛苦的一面,每種選擇都有美好與辛苦的地方,在人生這張試卷面前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放棄比較的心理吧,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4.     與其「自憐」不如「自愛」


會讓媽媽產生自憐的情緒,往往是因為媽媽的生活中存在著太多讓自己覺得可憐的情形,比如說在家庭中沒有自我、失去跟外界的連結、健康出問題…等等,但是這些並非不可改變的,只要稍為轉個方向就能從自憐的情緒跳脫,轉換成積極、具行動性的「自愛」行為。


一個愛自己的媽媽會懂得保有自己的生活,不讓老公和孩子成為她唯一的世界;


一個愛自己的媽媽會懂得照顧自己的需求,不讓犧牲和奉獻變成她存在的價值;


一個愛自己的媽媽會懂得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讓壓力和歲月危害她寶貴的健康…


與其自憐,不如自愛吧!自憐只是短暫的安慰劑,自愛才能讓媽媽用健康快樂的身心靈,真正陪伴家人長長久久啊!

圖片:pexels
本文寫於2017-0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