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看上海同學放學有零食吃,也想效法,該如何引導? | 雙寶娘

 


 

同伴壓力,讓孩子想追隨同學做一樣的事情

有一次放學去接雙寶,雙寶妹一看到我就氣呼呼地說:「媽媽你為什麼沒有帶食物來接我放學?」

我環顧四周,在上海確實很多家長帶著食物來接孩子放學,有的爺爺奶奶一接到孩子,就直接把食物往孩子嘴裡塞;其他沒帶食物的則是會帶到學校附近的商家買零食吃,像我這樣不帶食物也不帶去買零食的家長,比例非常低。

「我為什麼要帶食物來接你放學?」我很習慣在接問題時反問孩子,目的是要讓她自己思考。

「因為我肚子餓了啊!想吃點心,而且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做。」講得非常理直氣壯。

「所以每個人都這樣做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我又把問題扔回給她。她沒有回應我,只是大步地往家的方向走去,看得出還在生氣中。

像這類的事情,在雙寶入小學之後常常出現,只要班上多數的人或好朋友做什麼,他們也會想要做什麼,小從文具上的選擇、假日去哪裡玩,大到生活習慣、處理人際關係態度等等,這種來自同伴的影響力就是「同伴壓力」。

 

追求團體認同感,是同伴壓力最主要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個回憶,小學五年級時我的好朋友們流行騎「淑女車」,就是那種前面有可愛籃子可以裝東西,顏色繽紛最好是粉紅色的腳踏車,而我卻騎著哥哥不要的二手深藍色腳踏車,我任性哭鬧要求媽媽買一台,在那個物質不豐裕的年代,媽媽怎麼可能多花一筆錢滿足我的要求,一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那種失望的感覺。

想要同伴認同最快的方法就是和大家都一樣,因為無法和大家都一樣讓我失去最重要的歸屬感,害怕招來大家異樣的眼光和批抨,讓我放棄了和好朋友一起騎腳踏車,當然沒有自信心也是其一,越沒自信的孩子越需要團體的支持和認同,來建構他心中的安全堡壘。

 

怕孩子吵鬧就妥協,讓孩子失去判斷能力

我媽媽單純只是因為物質不豐裕而拒絕我,直接用一句「嘸錢啦」就把我打發掉,但我還是很感謝她這樣做,沒有因為我吵鬧哭泣就妥協。如果每當孩子提出要和多數人做一樣的事情,你因為害怕孩子吵鬧就立刻妥協答應。

無形之中孩子就會建立一個觀念:「多數人的意見=正確的事」,養成過分依附同伴的習慣,失去獨立自我判斷的能力
,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尤其當他進入青春期,面對吸毒、逃課、偷竊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時,便完全沒有招架能力,跟著大家一起做了,或許您覺得我說的有點太誇張,不過孩子的識別能力就是在生活中看似小事的地方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分析利弊讓孩子練習判斷,就是建立是非觀念的開始

為了讓孩子培養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父母需要常常和孩子討論溝通,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給孩子練習判斷,拿這次雙寶妹的點心事件當例子,事後我在她沉靜下來之後,依照我家伴著飯菜香聊天的慣例,分析媽媽帶食物這件事情的優點和缺點給雙寶參考。

透過親子討論和心智圖的梳理,讓孩子一目了然「媽媽帶食物來接我放學」的利弊,而且採取開放的態度,媽媽可以試著帶食物去接你,在那之後你的感覺是什麼?是不是真如我們討論的如此?雖然父母的教導對孩子很重要,但從自身經驗學習到的經驗更為寶貴,我不強迫他們接受我的作法,當然他們也得尊重我的意見。

 

勇敢是有勇氣做正確的事情,而非和大家做一樣的事情

雙寶和上海的孩子,外表雖然一樣是黑頭髮黃皮膚,卻因為語音、習慣的差別很容易就分辨出來,和很多身在國外的孩子處境相同,常常成為引人注目的少數族群、外來者,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心性尚未成熟的他們,容易為了追求團體認同,做出妥協讓步,久而久之會迷失自己,缺乏獨立自主的判斷力。

做為父母,我無法代替雙寶經歷這個過程,更不能時時刻刻保護他們,能做的只是陪伴和引導,透過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一次又一次進行判斷力的練習,逐步讓孩子建立一套強大堅不可破的價值觀,勇敢做自己,更有勇氣做正確的事情,而非隨波逐流和大家做一樣的事情。

一如每次在上海,因為口音被他人發現是台灣人時,我都能笑容可掬挺著胸膛,用不卑不亢的聲音說「是啊!我是台灣人,我喜歡自己,喜歡這與眾不同的台灣音。」

希望我的孩子們也能接受與世界不同的自己,用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異鄉的阻力為助力
,讓在上海生活的這些日子,成為他們人生中美好值得懷念的一段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