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任小孩任意尿尿,媽媽竟不願善後,忽略孩子的需求才是災難的開始 | 雙寶娘



忽略孩子的需求才是事件起因

一個孩子跟著媽媽在髮廊弄頭髮,過程中孩子反覆跟媽媽提到想尿尿,媽媽和旁人不知是沒有聽到或不想理會,孩子忍不住直接尿在地上,沒想到最終演變成店家和媽媽的戰爭,也引來網友們極大的爭議。

大部分的人都把焦點放在「到底誰該去清小孩的尿尿」,然而身為一個教育人,我看到的卻是「大人忽略孩子的需求,沒辦法給孩子即時性的回應」,這才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值得檢討的地方。

到底可不可以把孩子帶去髮廊陪媽媽弄頭髮?當然可以,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的確有很多困境,前陣子網路紅極一時的韓國影片,由文根英飾演的新手媽媽,連去上個廁所,都要帶孩子進去,所以帶孩子去髮廊陪媽媽弄頭髮其實很正常,我也做過同樣的事情,我甚至連看病、買菜、去銀行都拖著雙胞胎去,沒有後援可以幫忙,把小孩放在家又是違法行為,孩子也只能跟著媽媽一起行動。只是,帶孩子去髮廊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孩子要渡過漫長的等待時間,必須要有事前準備,尤其是事件中的孩子看起來仍然是幼兒,幼兒本來就無法長時間等待,如果身邊沒有一些可以吸引孩子注意的物品,孩子真的無法安靜下來,長時間等待媽媽弄頭髮。
 

照顧孩子需求的兩步驟:傾聽及回應

以我自己為例,只要知道要帶孩子出門,我都會事先告知孩子,並詢問孩子是否想帶什麼東西出門,從2歲開始雙胞胎就有自己的小揹包,讓孩子出門整理自己想帶物品,除了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需求,並練習說出自己的需求,也可以養成自我負責的好習慣,至於大家最常用的3C產品,當然在準備的物品當中,其實長時間等待真的非常無聊,通常這個時候,我不會太限制孩子玩3C產品的時間,尤其是冗長的候機時光,大人都人手一機了,強迫孩子不能玩實在有點不人性,通常孩子也不可能坐著太久,玩超過1小時自己會主動提及要起來走走。

詢問並傾聽孩子的需求其實只是做到照顧需求的前半段,很多父母和大人最容易忽略的在後半段「回應孩子的需求」,什麼樣的需求需要父母立即給出回應呢?我想大家應該都猜到答案了,那就是生理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類有五大層次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是什麼呢?不外乎吃、喝、拉、撒、睡及玩樂,生理需求被滿足的孩子,才有辦法正常的生活和成長。

生理需求不僅僅只是生理需求,還會觸及一種或多種心理上的需求,比如說孩子生病時是不是特別黏父母,那是因為孩子身體不舒服時,也會啟動他「愛和關係」上的需求,他會特別需要父母肢體上的碰觸,來知道父母是呵護疼愛他的。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冷暴力

當孩子還是寶寶時,父母總是小心翼翼回應並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寶寶餓了會想趕快餵奶,尿尿或大便就立刻換尿布,當孩子漸漸成長之後,卻表現出不是那麼在意,這是我感到比較奇怪的地方,尤其是父母在忙的時候,很容易就忽略孩子的需求,但是,忽略孩子生理需求只會給父母帶來一場災難,就像本文討論的事件一般。

曾經有個家長跟我說過,因為育有三個孩子,她覺得成天聽到孩子的吵鬧聲很煩躁,有時不得不選擇性關閉自己的耳朵,來維持自己淡定的情緒,人性會自動屏蔽掉我們沒有興趣或是厭惡的聲音。但是,孩子的吵鬧聲和孩子發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最傷害親子關係的行為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種漠然的冷暴力比真正的暴力行為害性更大,孩子是這樣子的,當自己提出的意見和需求,沒得到父母的傾聽和重視,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定自己是個不重要的人,孩子的自我認同能力,是藉由觀察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認識自己,而朝夕相處的家人,是孩子最重要的觀察對象,由家人所傳達出的破壞自我的力量也是最大的。

 

父母先練習照顧自己的需求,才有辦法好好教養孩子

原來那個家長,成長於大家族,包括她在內家中總共有6個兄弟姐妹,家裡是開貨運行的,爸媽整天忙進忙出,也不可能好好傾聽滿足她的需求,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她也複製了父母的教養方式,習慣性忽略孩子的需求,這樣的狀況反應的是她小時候沒被滿足的匱乏,以致於她覺得忽略需求並不是多麼重要的事情,畢竟她還不是好好的長大了。

卻在成為父母之後,屢次因為忽略孩子需求,引發自己的罪惡感和家庭戰爭,當她意識到起因是自己內在孩子,終於下定決心先練習傾聽自己的聲音,果然當她懂得回應自己內在孩子需求時,也漸漸地覺得孩子對她提出的需求很重要,而且值得傾聽和照顧,內在傷口的癒合,才是父母真正的成長。

至於新聞事件中大人們的戰爭,其實也是忽略彼此需求才引發的,店家沒看到「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渴望被幫忙的需求」,而媽媽則沒看到店家「除了這個客人,還得照顧其他客人的需求」,如果我們能練習各退一步,練習並看見彼此隱藏在大家心中說不出口的需求,也許這個社會可以少一點衝突,多一點和平。

 

Photo:Scozzy , 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