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話禮貌拒絕教養糾察隊:謝謝關心,孩子我自己來教 | 雙寶娘



詩人威廉.華茲渥斯說過一句話:

「眼睛和耳朵察覺的整個廣大世界,一半是它們創造出來的,一半是它們感知的結果。」

每個人所看到聽到的世界都不一樣,沒有人可以代替別人感覺、判斷他所屬的那個世界。

教養的世界也一樣。


人人都是教養專家?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故事,兩個好朋友甲和乙,一起去吃飯,本來說好的甲請客。席間,甲說起自己的教養煩惱,就是隔代教養的問題,與幫忙照顧孩子的長輩有代際上落差。


甲說,他的孩子帶不出門, 因為被長輩餵養習慣,出門都要追著他吃飯,帶出門肯定會引來一堆指責他的聲浪。明明甲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了,乙還是沒有聽明白,接在甲後面說:


「你是爸媽欸,你才是握有教養主權的人,怎麼可以放任這種事情,這是你沒有負起應該的教養責任…」(以下省略三百個字)


甲聽得臉色一陣紫一陣白,但乙還捨不得放棄教養專家的角色,繼續淘淘不絕講著他完美無暇的教養觀念。結果,甲氣得離席,乙原本以為能蹭到一頓白吃的午餐,結果換來這種窘迫的場面,還得自己花錢買單。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我剛在網路上寫教養文章時,好朋友很擔心地對我說:「你要不要改寫別的文章啊?現在每對父母都覺得自己是教養專家,教養文章還有人要看嗎?」


我不得不承認朋友有先見之明,不要說教養文章了,我的朋友隨便分享個家庭趣事,下面都有人酸她是缺乏責任的母親,用詞之尖銳直讓我大開眼界。專家和酸民有時只有一線之隔啊!


別人沒有開口求助,你的好心建議會變成指指點點


你身邊(或者是你本人)是愛給「好心建議」的人嗎?這種「好心建議」通常以否定句展開,特別愛用「不是」和「為什麼」兩個詞。


隨便舉幾個例子。

  • 當你說,我最近想幫孩子找個安親班。
  • 對方說,不是,你為什麼不自己帶孩子寫功課,安親班簡直剝奪小孩的童年。

  • 當你說,我想讓孩子轉去體制外的學校。
  • 對方說,不是,你為什麼不待在體制內的學校,將來孩子長大還不是要適應社會,父母要幫孩子做長遠的打算。

  • 當你說,小孩都長不高,我好煩惱。
  • 對方說,不是我在臭屁,你為什麼不參考的的作法,我家小孩女的超過165,男的超過175。


不管你提出怎樣的教養方法,對方都能找出你的反面想法,用看似給「好心建議」的方式攻擊你的痛點。如果你身邊或者你自己是這樣的人,你要好好思考一件事:這樣真的是在給建議嗎?還是正在對別人指指點點呢?


很多人喜歡把否定別人的意見當作「好心的建議」,但這種行為往往只是為了證明他考慮得比你多、擁有的教養知識比你多、比你更有資格稱做好爸爸好媽媽而已。


活到中年,我有一個重要的人生左右銘「當別人沒開口,不隨便給建議」,就算別人提了,也要視交情和對方的個性給建議。因為我們給建議,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所提出的,往往只適合自己,不適合他人。


《人性的弱點》說:「大部分的人不需要建議,而是需要一位富有善意的、有同情心的傾聽者,好讓他內心的苦悶和焦躁得到釋放。」


所以,不管對方有沒有開口,在提建議的衝動未開始前,請你再三確認:對方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建議,我們是靠感情,而不是靠道理建立關係,比起給好心建議,不如用附合給對方溫暖。


不要把手伸進別人的世界裡


這是個教養訊息快速流通的時代,大家很容易就獲得教養知識,只是別忘了,同樣的一件事情,放到不同家庭,就有千萬種不同的結果。


有人認為孩子對父母說話直接是在做自己;有人卻認為要親子之間上與下的關係很重要,絕對不可逆。眼光不同,認知不同,對事情自然有不同的解釋和感覺。


不同家庭存在太多差異,孩子天生的個性、生幾個孩子、是否和長輩同住、有沒有豬隊友…這些變因做父母的我們都了然於心。


更何況,教養無法拼輸贏,沒辦法比較誰教得好誰教得壞,孩子表現好,就代表父母教得好?孩子表現差,就代表父母教得壞?孩子的表現不是父母的成績單。


世界上沒有一定標準的是非對錯,你的好不代表別人的好,你的價值觀也影響不了別人的決定,往往立場對調之後就完全改觀。


不要隨便評斷每個父母的教法,更不要讓別人有機會任意論斷你的親子關係,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和好友,都要學會尊重每對父母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是家庭裡的男女主角,人生無法照著劇本走,每個父母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努力,在跌跌撞撞的過程,學習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


與其「給意見」不如「聽心事」;

與其「教別人」不如「給尊重」。


用互相鼓勵代替指責教導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考試制度的影響,我深深覺得社會迷漫著一股「挑錯文化」,我們批評政治、不滿教育制度、也看不慣其他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其實挑錯是人的本性,特別是喜歡挑別人的錯,又受不了別人挑自己的錯,而且很多時候,挑錯的人只是為了證明比對方優越,並不是真心為了對方著想,特別是那些存在感嚴重不足的人群。


我們也許很難抵擋這種人性之惡,卻可以練習說話的方式與步驟,每個人有他的獨特性,每對父母也有對孩子的原則和要求,我們可以熱情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卻不能忘了要尊重對方的意願。


你覺得好的觀念對他而言可能是壞的,在給予建議時先主動給予對方支持和肯定,雖然照顧孩子從來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美,但只要是人終其一生都需要他人的肯定與支持,就算身為父母也不例外,況且讚美之後的建議往往比批評後的干預來得受歡迎許多。


同為父母,我們應該用互相鼓勵代替指責教導,本是根生相煎何太急。下次再有人再把手伸進你的世界裡,別忘了提醒他一句,「謝謝關心,我的孩子我自己來教!」


延伸閱讀: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本文寫於2019/4/12,改寫於2021/4/6


圖片 | pexe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