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小朋友在上海的升學路線(持續更新) | 雙寶娘


準備移居上海的父母,最關心的兩件事分別是教育和醫療,尤其是小朋友的讀書升學問題,更是牽動每對異鄉父母的心。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我家小朋友在上海的升學路線,公開我們家的經驗,提供後來準備移居上海的朋友們參考。


2013年剛來中國時,我家小朋友5歲,那時我們住在北京,在北京住滿一年之後,有感空污和冰冷的天氣不適合我們一家居住,因此,我和孩子的爸商量要搬來上海。


搬來上海的時間點,離上小學的時間只剩一學期,本想去租家附近的公拖插班,但老師說沒有名額不方便,所以就選了一家車程約20分鐘的民辦幼兒園就讀。


一學期一個人的學費約台幣5萬塊,每個月還要另繳餐費和娃娃車的費用,負擔非常重,但那時我們心想只有一學期咬個牙就撐過去了。


那半年,我們夫妻開始討論要讀哪間小學,台灣小孩在上海可以讀的學校有以下三種


  • 台商子女學校
  • 當地公立小學
  • 當地民辦小學


延伸閱讀 :

■帶孩子來上海讀小學的十個Q&A


就讀公立小學的原因


我們後來把目標放在上海當地的公立小學,原因有以下兩個。


1 學校的距離

我們當時有帶雙胞胎去台商子女學校參觀,但最終因為距離捨棄。


台商學校和我們在上海租屋的車程要一個多小時,上下學交通高峰甚至要到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早上小朋友可能要5點多就要起床。


上海冬天非常冷,氣溫有時會到兩三度,我們家雙胞胎都是重眠的小孩,加上又有起床氣,每次叫他們起床都是苦差事。


爸爸工作忙一天到晚加班,下班時間也晚,不太可能叫他早上起來幫我處理兩個小孩上學。我們夫妻討論之下,決定放棄台商學校,把目標放在離家近的公立小學。


2 希望孩子多和當地人接觸


除了上述的原因,我們心想都把孩子帶來上海生活了,那當然是希望他們多和當地人接觸,台商學校清一色都是台灣人,那和在台灣讀書有什麼差別。


經過一年多幼兒園的測試,發現雙胞胎和當地小朋友在相處上,基本上沒太大的問題,更堅信我們當初的選擇,也希望小學一直持續下去。


最後,我們把目標放在租屋旁的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是當地的公立學校,學校有小學和初中,我們打算小學畢業後直升初中,可以省去一個煩惱。


很幸運通過報名錄取我們的目標學校,原先我根本不敢奢想,沒想到過程很順利。


未來的升學規劃


目前我家雙胞胎已經小學畢業,目前是「預初」階般,上海小學是五年制,五年級就小學畢業了。六年級叫「預初」因為上海人覺得初中要學的東西比較複雜,所以預留一年給孩子去適應。


有點像gap year的概念,我覺得蠻好的,甚至覺得初升高、高升大的中間都應該有個空白年,讓孩子有個緩衝期去適應身份的轉變。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初中四年,基本上預初就在學習文言文,英文也比較困難,科目也比小學增加很多。雙胞胎目前適應良好,沒有太大的反應。


萬幸當初進了初中、小學都有的學校,在青春期階段免去適應新學校的辛苦,我們一家都覺得很幸運,畢竟孩子在快速成長階段最需要的是睡眠和健康的身體,因此中小學階段就讀距離近的學校,是最棒最理想的選擇。


現在初中的他們,開始規劃高中的升學之路,這學期上海剛出了《中考招生錄取改革實施辦法》看到這裡別懷疑,目前上海升高中是要考試的,不過今年有改革和變化。


加入類似台灣以前推甄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排名比較好的高中有一半的名額是用「分配」給各區、各初中的,這個消息讓身為鄉下地區的我們大感意外,因為只要孩子在自己在所的初中年級排行靠前,就有很大的機率能進入好高中。


上海每年的初中畢業生,能進高中的只有50%,機率不高也不太低,現在除了中考之外,還多了一條道路,身為初中生父母自然覺得開心。


不過,多了一條道路也有附帶條件,必須在學校就讀滿三年才能享受分配,也就是整個初中階段不能轉學,嚴防想要鑽漏洞的家長和學生,而且整個初中階段成績表現都不能太差,因為分配要看初中平時的成績總合。


目前我們只規劃到高中階段,高升大學的高考暫時不規劃,因為我們都覺得上海教育政策年年都在變,計劃趕不上變化,做太長遠的計劃沒什麼意義,只是提前讓自己焦慮而已。


更何況最重要的還是孩子本人的意願,也得看孩子目前的成績狀況和能力,才能思考下一步要讀什麼學校。


大抵而言,我家孩子可以接受目前的規劃,也一直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小學成績算中等的他們,升到初中有意識開始努力讀書,因為他們也知道50%的升學率並不高,如果還想繼續升學,自己不拚一點不行,目前成績維得還可以,有達到他們對自己的要求。


畢竟,父母能做的只是提供環境,讀書還是得靠他們自己,我家從來沒有因為功課或成績的事引發親子衝突,因為我常常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是在幫忙你未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是在虐待你,要不要努力就看自己了。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點,不要剝奪孩子天生的競爭欲望,我覺得台灣人整體而言比較喜歡沒有競爭壓力的日常生活,在教養上有時會無意叫孩子不要太拚太努力。


拚過頭傷害身體當然不好,但是現在的社會環境整體都很競爭,從小就剝奪孩子天生的競爭欲,等到他長大無法適應社會反而更容易遭受挫折,容易有憂鬱傾向。


不管在哪裡,我認為父母的功能就是平衡調節,在孩子感覺壓力時,多帶他出門散心;在孩子鬆懈太久時,在背後推他一把。


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成為強健,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才有辦法應對未來將要面臨的不可預測的變化。


以上,供大家參考,本文會根據孩子的升學狀況持續更新,歡迎訂閱部落格追縱。

圖片 | pexe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