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論家庭發生什麼事,永遠別把孩子「排除在外」| 雙寶娘

 


從出社會工作開始,我就成為家扶中心的認養人,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固定收到家扶中心的刊物,我總會認真閱讀裡面的故事,這麼做的原因,是希望自己除了金錢的資助之外,也能設身處地了解認養兒童的世界,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方便我生日或過年時送他禮物,呵!很簡單的原因。

累積這麼多年的閱讀經驗,送禮物的精準度越來越高,通常是「家庭需求類」搭配「孩子的個人需求」的禮物,得到的掌聲最高,雖然所花費的金額並不高,卻是我細心閱讀家扶刊物和孩子信件的意外收穫!除此之外,還得到寫這篇文章的靈感呢!

 

養出了被動、對家庭沒有責任感的孩子

我發現這些家扶中心的孩子,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感覺都是成熟懂事,為什麼呢?這些孩子或因家庭變故,不得以要提早面對家庭責任,小小年紀懂得分擔大人的辛勞,不論是做家事、還是陪伴照顧家人生活和情緒的能力,超越同樣年紀的孩子就不用說了,甚至都很可能超越我這個做媽媽7年的人。

反倒是正常家庭的孩子,總是很容易被父母組成的小團體「排除在外」, 
大部分的父母基於「身為父母的責任和天性」,傾向讓孩子迴避家庭責任,不管發生天大的事情,都要咬著牙頂著,怎麼苦自己苦就夠了,不要苦到孩子,這種表現的背後隱藏著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愛,期望子女可以無憂無慮、平安順利的長大,可是也正是這樣的教養方式養出了被動、對家庭沒有責任感的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最近雙寶娘在上海正經歷「搬家事件」,在搬家之前我和爸爸就告訴雙寶,搬家是全家人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要付出勞力搬運、整理,一般人可能覺得七歲的孩子能做什麼事?甚至拒絕孩子想幫忙的心,揮一揮手叫孩子旁邊去玩就好,我和爸爸這樣把孩子「加進來」,豈不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搞不好事情還越做越麻煩,花費的時間也可能更長。

其實孩子的能力往往超乎父母想像,我和爸爸把打包整理自己的私人物品交給孩子,之後就放手給他們去做,我和爸爸則專心處理搬家其他的事務,結果雙寶一樣不漏地把舊家房間內的東西淨空,再到新家一一整理上架,雖然過程中仍然需要我和爸爸的協助,但我覺得孩子做得很好,事後全家人還到外面用餐,慰勞一下疲累的身體,也感謝彼此對家庭的付出。

 

你都沒給孩子練習承擔責任的機會

除了做家事,之前雙寶娘也曾寫過一篇文章「拋開忌諱,邀請孩子陪伴家人走過生命的無常」,裡面提到華人的觀念裡,照護家中生病的家人,是大人的責任,平時忌諱讓孩子去醫院探訪陪伴病人,更別說參與告別式和喪禮,這種拒絕孩子陪伴家人走過生死無常的方式,不僅讓孩子產生被大人排除在外的孤獨感,感覺自己對家人完全沒有幫助,將來生病的家人去世,孩子失落的情感無處宣洩,心中可能會一輩子都帶著遺憾與痛苦。

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父母的我們一直過度承擔、剝奪孩子其實可以面對的責任,一次又一次揮手拒絕孩子想要參與幫忙家庭事務的心情,叫他「去去去!去旁邊玩」或是「好好讀書就好,什麼都不要管」,然後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反過來埋怨孩子「對家人這麼冷漠無情只在乎朋友」、「為什麼面對家庭,一副置身事外的樣子」,這不是很可笑嗎?你都沒給孩子練習承擔責任的機會,孩子怎麼可能學得會呢?甚至還漠視孩子的情感,覺得孩子年紀小,不管家庭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不懂不了解,斷然切開孩子對家人情感上的連結,這才是最可怕的部分。

總說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其實孩子也可以成為父母生命中的導師,如果父母也願意彎下腰,聽聽孩子的意見,或許會發現孩子說的話充滿哲學很有幫助;低下頭看看孩子小手能做的事情,比你想像得還要多出許多;甚至還可以把你所遭遇的困難,不論是工作上或生活上的煩惱說給孩子聽,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身段,試著依賴孩子、跟孩子撒撒嬌,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呢!

羨慕家扶中心的孩子懂事體貼嗎?那麼請嘗試不論家庭發生什麼事情,永遠別把孩子排除在外,勇敢把孩子「加進來」,讓他成為陪伴你生命的伴侶,這不僅是相信你眼前的孩子有自主、承擔責任的能力,還能讓孩子發揮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學會用柔軟心面對這個世界,還有愛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