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數學老師出了一張卷子給孩子帶回家當作業,其中一題引發了班級群熱烈的討論,一打開滿滿的100多條訊息都在討論這題目,讓我忍不住好奇起來,題目是這樣子的:
給你十元錢正好用完,你可以買哪幾種東西?(至少寫出三種不同的買法)
①香腸1元 ②冰淇淋3元 ③漢堡8元 ④可樂4元 ⑤汽球2元 ⑥薯條5元 ⑦汽車模型9元
我心裡想,這就是一題再簡單不過10的組成題目啊!我有點不了解上海爸媽反應為何如此熱烈,A爸爸說:「這題太有意思了,可以讓孩子思考如何使用錢。」B媽媽:「我實際拿十元,跟孩子踩街買買小東西,孩子跟我都覺得有趣。」C爸爸:「我跟孩子爭論不休,到底要寫哪三種方法,因為我們討論出好幾種方法。」D媽媽說:「我家小寶發問為什麼要全部用完,他不想全部買完,他想把剩下的錢存下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明白,原來關於「錢」的使用,會引發上海人的注意,難怪上海被受封為全中國最會理財的城市。能得到此桂冠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就在上海。近水樓臺之便,上海市民在股市開戶數超過百萬,幾乎到了每一、兩家人中,便擁有一個證券帳戶的地步。加上上海人熱愛添置房地產,我住的社區附近500公尺以內,就有7~8家房仲業,我上海房東曾打趣地說:「上海人家裡的基本配備是點鈔機和保險箱。」此言足見上海人會賺錢理財的名號不是空穴來風。
不僅如此,上海的父母也熱衷於下一代的理財教育,坊間有不少相關的兒童理財書籍,甚至有台灣專業經理人,跑來上海創業,專門教授上海孩子的理財課程,利用活潑有趣的上課內容,以團體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從小培養儲蓄、理財及保險的概念,這類課程深受上海爸媽歡迎。
課外活動有理財類別,學校當然也要跟進。不少上海的中小學開設了財經素養課程,另外一些學校雖然沒有專門的課程,也會在學科中滲透財經理財教育內容,一份來自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報告中指出,上海有8.9%的學生上過專門的財經課程,46%的學生在學校其他課程中學過財經教育內容,26.4%的學生則是在課外活動中學習過相關課程。
因為身處大都市耳濡目染,環境有利於孩子累積財經相關經驗,加上父母及學校用心培養,上海學生在2012年PISA國際學生評量比賽,在財經素養的項目勇奪世界第一。「財經素養」是PISA2012新增的國際評量項目,主要是指學生對自己、家庭財務狀況的了解、管理以及計畫的方法,上海的傑出表現在國際引起很大的討論,英國和美國甚至派出專門人員到上海一探究竟。(詳細排名請參見文末表格)
反觀台灣,根據花旗銀「2015年大學生的錢與生活」調查中發現,有70%的大學生生活在缺錢恐懼中,顯示出台灣學生理財素養的不足,針對這個現象,台灣教育部已將理財教育納入中小學的教材中。可惜的是,並沒有設立專門獨立的課程,而是零星融入在各領域當中,缺乏系統性的一貫教育,有專業理財知識的老師更是少之又少。家長們只能靠課外活動,例如銀行辦的理財營或親子活動,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力量稍嫌薄弱了一點。
兩地一比較,可以發現台灣能從兩個方向去努力,其一是培育相關財經素養的老師,在中小學課程中設立專門的財經課程,其二則是多數父母本身理財知識的低落,家長需要積極補充理財觀念,並將它落實在生活中,帶領孩子實際操作,例如讓孩子從小認識金錢、給予零用錢讓孩子自己管理支出與儲蓄等。透過學校金融教育及生活實際操作,讓台灣學生提早具備理財能力,迎頭追上魔都的腳步,相信是指日可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