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情殺案件,父母擔心害怕外,還能教給孩子什麼?| 雙寶娘


日前兩則情殺案件震撼全台灣,我試圖從兩則新聞中找尋共同點,起因都源於女方想分手,男方無法同意導致。

兩則報導中的男方都有吸毒或酗酒的習慣,也都有「千錯萬錯都是別人有錯」的偏差想法,兩則新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殺害正妹直播女友的廖男,甚至在臉書上寫下:「寧天下人負我,莫我負天下人」的字眼。


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普遍比上一代好,加上少子化的關係,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呵護的寶貝,捨不得打罵和管教,表面上實施放養教育,實則是放縱隨便到讓眾人搖頭嘆息的教育,彷佛只要孩子開心,沒有什麼不可以!接而連三的情殺案件,讓身為父母的我心有餘悸,也忍不住思考除了擔心害怕之外,我還可以教給孩子什麼?是時候找雙胞胎好好聊聊這個話題了。


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晚上,雙胞胎從安親班下課,我習慣準備一些水果、小點心,陪他們在餐桌上聊聊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兒子跟我說,今天在學校跌倒撞到頭,我先關心兒子的傷勢,得知只是小擦傷,簡單護理傷口的過程中,我一邊詢問他事情發生的經過,原來老師為了提升班級閱讀風氣,在教室後面設置一個圖書角,簡單的書櫃上,擺著孩子們從家裡帶來分享的圖書。


兒子一下課就想趕快去搶某位同學帶來的新百科全書,未料書被老師擺在最高層,兒子拿不到一時心急,便想爬上書櫃拿書,後面的同學看到了,想叫他不要爬書櫃很危險,下意識拉了他的衣服,結果力道太大,書櫃倒下,壓傷兒子及那位同學。


「如果不是他拉我,書櫃也不會倒,然後我也不會受傷了。」雙寶哥一臉忿忿不平地說


「所以你覺得很生氣是嗎?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我當然很生氣啊!如果他不拉我,我怎麼可能受傷,他根本是故意的,全部都是他的錯。」


「之前妹妹班上有一個同學因為書櫃骨折受傷住院你記得嗎?有半年的時間他媽媽都用辦公椅推他去上學。」我試著勾起兒子的回憶


「當然記得啊!他那時候體育課都不能去上課,好可憐,校長還在升旗的時候說到他。」兒子若有所思回憶


「媽媽,那個同學受傷是因為他妹妹調皮爬書櫃,還好他妹妹比較小,書櫃倒下來的時候,剛好有個角度保護了他妹妹,不然兩個人會同時受傷,後來數學老師還跟我們討論角度的問題。」雙寶妹接著補充


「所以,你們認為什麼才是受傷的真正原因呢?」


「爬書櫃!」雙寶妹大聲的說,兒子則是接著妹妹後頭也小聲地複述。


把過錯推給別人,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用人性的角度來剖析,人性本來就是逃避責任的,當出現了錯誤或傷害,下意識會直接從別人身上找原因,有時就算明明知道錯在自己,但嘴上也會抵死不從,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正在學習是非觀念的孩子。我之所以提到大人,是希望提醒父母一件事:看到孩子有人性隱藏的一面,不需要驚慌失措,因為孩子有的,你也會有,明白這一點,也自然可以同理孩子的行為。


雙寶娘大學時,英語老師要求我們讀一本諾貝爾文學獎英文原著《蒼蠅王》,其作者威廉·高丁在作品中提到人性有三層:第一層,生物性,偏向惡;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有;第三層,精神性,偏向善。


父母和師長的責任,就是在必要的時刻,教育和制止孩子,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規則、懲罰機制約束,很容易受生物性的人性之惡趨動,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例如這兩則情殺案件裡的兇手。


其中殺害台大女的朱姓男子,明明因網購大麻被判刑,若非家人不捨他入獄,堅持為他上訴,企圖躲過法律機制的懲罰,也就不會發生玉石俱焚的慘劇了。


順著人性來教養的目的,是讓偏向善的精神性發揚光大,但這個目標過於遠大,只有少數宗教、世界級的意見領袖可以做得到,一般孩子可以達到第二層就非常了不起,一個正常的社會人應該是善惡兼有,不會讓偏向惡的生物性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我個人是以此目標在教養自己的孩子。


幫助孩子看見並承擔起自己的錯誤,是父母的責任


雖然明白把過錯推給別人,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卻也不能讓孩子一直認為「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而是要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錯」,並「承擔起自己的錯」。


如何幫助孩子看見並承擔起自己的錯誤?


我在和孩子對談的過程中,並沒有直接點出「其實是你的錯」,而是透過另外一個類似的生活故事,讓孩子自己看見自身的錯誤,這是因為我了解人性還有另一個特性,人在被別人當眾直接指責錯誤時,很容易因為感覺遭受攻擊、失去安全感,腦羞成怒,進而變成「死不認錯」。


知名作家劉墉曾在著作「你不可不知的人性」裡提到:「自尊是最傷不得的,自尊也是最抽象、最難捉摸的」


孩子的自尊是最不能傷害的一種東西,就算父母明知道孩子把過錯推給別人是錯的行為,也盡可能不要揭穿他的謊言,而是給他自尊,幫助孩子自己慢慢看見發現自己的錯誤。被父母厲聲指責錯誤,和孩子自己發現錯誤,這兩者的教養結果天差地遠,主動發現遠比被動告知來得有效。


因為在被動告知的過程中,孩子可能不會認同父母,還可能跟父母產生僵持、對抗的心理,不僅無法讓孩子發現並承認錯誤,也會讓父母感到自己在教養孩子上感到無力,進而引發憤怒,更加用力重複嘮叨自己堅信教給孩子的道理,殊不知這麼做孩子只會對道理左耳進右耳出,完全沒有教養結果。


和孩子討論犯錯之後,如何承擔起自己的錯誤


事後,我跟雙胞胎討論,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為了讓孩子獨立學習,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加入自己的意見。


「那你們覺得這件事情後續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媽媽,我覺得也要請老師加強書櫃的安全,後來我們班那個受傷的同學媽媽,有請工人把書櫃固定在牆上。」女兒能想到其實大人也有責任很不容易呢!


「不可以再爬書櫃,而且我好像誤會拉我的同學了,他其實有在背後叫我小心,只是我擔心被老師還有媽媽罵,所以才說全部都是他害的。」


兒子能這麼說,我真的很感動啊!只要大人有容錯的能力,孩子獲得安全感之後,就能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明天想跟他說對不起,誤會你了,再把自己最喜歡的書拿去借他。」兒子又補了這一句,我摸摸他的頭以示鼓勵,「如果對方不想借書,也不要勉強他。」妹妹說。


以前在幼兒園教書,常常聽到孩子不經意說出「都是你害的」、「這不怪我」、「你為什麼這樣」這類看似推卸責任、沒有道德規範的口頭禪,其實對孩子來說算是正常的發展特性,幼兒本來就是自我中心導向的,他們尚沒有能力分辨是非,也容易「眼中只有自己」。


這是上帝造人最微妙的地方,人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發現的是自己,能夠發現自己才有餘力去感受他人,也是為什麼人達到社會化成熟需要約莫20年的時間,在孩子成人之前,父母必須承擔起教養責任,一方面要有容許孩子犯錯的耐心,另一方面也要幫助孩子適應社會,該有的道德規範和人際關係準則,都要一一教養孩子。


每每看完社會新聞,我都有一個很深刻的感受:能把自己的孩子教養好,其實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對這個社會最棒的貢獻了!

圖片:pexels
本文寫於2018-05-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